主要原因之一:认为患上心理疾病是一件难堪的事情而隐瞒。
在中国,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对于找心理医生咨询和治疗,表现出顾虑重重,缺乏安全感,心理冲突频繁,最后要么任其自愈,要么任其泛滥。总而言之,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有勇气接受咨询的还只是少数人,原因之一就是所谓的“病耻感”。
在患者的潜意识中,总感觉自己是低人一等的,不愿意与晦涩又难以启齿的心理疾病扯上关系,并担心和害怕自己的这一绝对隐私的外泄和暴露,甚至固执地认为做心理咨询是性格软弱或意志不足的示弱表现。这些都说明患者非常在意外界眼光和他人评价,也不愿意直面这般残酷的现实。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患者是悄悄地去看心理医生;有些患者会把心理疾病拖延到非常严重时,才不得已寻求诊治;有些甚至干脆不愿求助而宁愿选择独自面对;有些还得在身边亲友面前装作与常人无异,以便掩饰他们的心理破绽……
这种“病耻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积淀的社会传统文化:大众对心理疾病的不理解、偏见和歧视。然而值得回味的是,在中国,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出现疾病,相对而言却能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所有心理疾病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诊治的美好愿望的实现,得指望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以及人文精神的不断提倡。心理咨询应该得到足够的认同和理解,国民一些保守、固着的思想观念需要改观和解放,心理疾病患者理应得到社会大众足够的包容和支持,而不是误解和排斥,类似于对性病和艾滋病等等。这样,心理疾病患者才愿意把自己的心理困扰与他人讨论而不是隐瞒自己的痛苦和难堪,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主要原因之二:不了解或误解心理咨询。
从大约2002年开始,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标准化的行业在中国内地诞生至今。这一应社会需求而生的新兴行业,反映了中国大众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尽管当前心理咨询行业有着太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也存在着种种问题。
虽然我国国民逐步开始认同心理咨询,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相关知识和信息普及的贫乏等等原因,社会上对于心理疾病和心理咨询还没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知。事实上,对任何事和物(包括心理咨询)的认知深入一份,迷茫和不安全感就相应减少一份。
不了解或误解心理咨询的外在表现形式不胜枚举,比如认为心理咨询只是单纯的聊天,或者安慰;又比如认为通过一、两次的心理咨询就能彻底改变现状;还比如认为自己躺在床上,什么都不要做,心理咨询就能帮忙解决问题……
不了解或误解心理咨询,导致大众忽视心理健康问题,而错过了及时甚至趁早诊治的时机,或者干脆认为没有必要诊治,由此在各方面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和危害。我们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以为只有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人群才需要求助心理咨询,殊不知没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并不代表心理健康。如果我们为某些人、事、物出现心理困扰,持续一段时间,又无法自行解决,甚至还影响工作、学习和交际等社会功能,那么就需要接受心理咨询了。比如大学生群体因为压力较小且所处环境较纯,因而心理困惑少且程度轻,大多都能自我驾驭,其实一些心理问题只是潜伏着暂时没有浮出水面而已,明智选择是提早预防。又比如处于轻度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延着不去求助,久而久之,就慢慢发展、泛化成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对于以上情况,我们要意识到,一方面当处于轻度严重的时候,正是心理咨询介入最理想的时期,应尽早接受心理咨询,其道理类似“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另一方面我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努力始终没有回到正确轨道,或许是因为缺少外界资源的正确引导,如果一味“闭门造车”而不得要领,不如尝试“借力发力”。
主要原因之三:担忧心理咨询效果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在中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的发展和管理正在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需要承认的是,加入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水平高低参差不齐,难免会有消极影响(体现在效果和服务质量上)。当然这也是每个国家的心理咨询行业都会碰到的问题,而且不光是心理咨询行业,各个行业都存在产生负面影响的从业人员。所以,心理问题来访者这样的担忧也合情合理。
为此,心理咨询从业者、相关行业内人士,包括中国政府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和行动,来打消人们对心理咨询效果和服务质量的顾虑,让心理咨询及时、有效帮助到这些来访者们,从而令他们真正相信心理咨询服务的可靠诚信。在一些大城市,地铁并没有被人们亲自驾驶,然而他们为什么这样放心大胆地去乘坐呢?
参考美国出台的《心理咨询师从业规范》的相关草案,中国政府应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来保障心理咨询业的规范性,引导行业走上法制化道路,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师的相关素质,明确他们的职责,出现过失时相应的法律责任及曝光机制,且有必要规范收费标准,对申请成立私人心理咨询诊所或机构提高准入门槛。
中国政府还应加大国家财政资金对心理咨询服务的倾斜,比如授权一些已探索出成效的专业培训机构、学术组织和行业协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保持从业人员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实现从业人员的专业成长与可持续的心理健康。
作为一名名个体的心理咨询师,更应该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力争对得起人们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关注和信任,共同为树立整个行业的口碑添砖加瓦:竭力提升业务水平、注重加强综合实力(比如知识宽度、人生阅历等)、严格要求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