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多始发于青春期的心理“感冒”,性格内向、胆小、害羞者,社会化程度不深者,过分在意外界评价议论者,产生此困惑的可能性较大。其外在表现为怕与人见面、谈话,见人就紧张,面红耳赤,身体颤抖,由此产生回避、逃避心理。社恐者早年一般多缺乏人际交往的接触和锻炼,有些也都遭遇过人际交往的挫折,从而对自己的交际能力产生全面的怀疑,主动回避、逃避社交场合。青春期开始,人的心理的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以及日益强大的自尊需求,使得人际交往多了起来,但由于交际能力的薄弱,纵然社交的机会在增多,但反衬出的是他们的低能,导致自尊心受到伤害,自我价值感削弱,恐惧和回避、逃避的心理日益严重起来,最终形成症状。
表面上看社恐的根源在于这些恼人的症状,如脸红、心跳、出汗、手抖等,似乎我们理应去对付它们,将它们统统消除掉,我们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伟大的“森田疗法”早在上个世纪初就给出了正确答案,社恐等一切神经质症的根源不在于症状,而在于错误的认知,也就是我们对于这些症状的观念和态度(心态)。如果我们的思想转变过来了,那么这些症状也会随之逐步地消退掉。社恐者才开始有社恐症状的时候,往往会固执地认为天底下只有他一个人会脸红、心跳、出汗和手抖,并认为这些都是不正常的、不应该出现的。但当他们的认识逐步提高后,原先的思想会慢慢发生扭转,他们会突然领悟出一些实则简单的道理,原来正常人也会在某些场合表情尴尬、目光呆滞、缩手缩脚、行为拘谨……这种思想上的“转弯”,会加快他们社恐的康复。
社恐者潜意识中也会和强迫者一样存在那种“怕”,而且“怕”的表现程度更加突显。他们怕的是一种客观的、具体的、当下的事物,由此产生回避、逃避的心理动机和行为。如果他们没有身处那个让他们怕的场合的话,他们的内心感受相信会好一些,无奈“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研究、分析这种“怕”,可以发现,浅表层次的怕是由症状所表现出来的,怕见人,怕说话,怕交际,怕对方的目光;中间层次是怕对方看出自己的企图,怕丢脸出丑,怕自己表现失常,怕被人看不起。怕对自己不利;最深层次的怕实则是一种对于死亡的恐惧。
综上所述,我们的认识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变:其一是认识到社恐的症状是正常的、合理的,这些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用任何方法都消除不掉的,违背自然规律,最终失败的一方肯定是我们自己。其二是幼年期不愉快的心理经历遗留到今天所产生的“精神伤疤”,即社恐者头脑中的“怕”,对于这个“怕”,需要学会慢慢接受和适应。明白了以上两个思想症结,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快从社恐的泥潭中解脱出来。